Members Only
Please join as a member and click "Members Only" to read more complete articles and exclusive content.
Please join as a member and click "Members Only" to read more complete articles and exclusive content.
享受創作
躍然於框架之上的建築藝術
過去對張淑征的認識大多來自於她的作品,從早期知名的清水休息站,到近期恆春「灣臥」民宿,都讓人看見超脫框架的創意。而她於2021年底,甫以《澎湖厝》以及《蹤跡地景》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景觀設計,獲得AIA美國建築師協會國際設計大獎,成為首位奪下此一殊榮的華人女性建築師。與此同時,她也有了另一個新身分,便是擔任洪建全教育基金會的副董事長暨執行長。
創意靈感來源
閱讀張淑征的建築作品,每一件都很有代表性,不禁令人問起她是怎麼獲得設計靈感?她說:「許多來找我們的業主多少都有點夢想,希望藉由建築創造一種identity」所以會跟業主聊滿多的,從他擁有的hope and dreams去了解他的想像,然後回到現實面的基地環境進行觀察,當地是否涵蓋實現想像應具備的條件,這個過程有點像是在進入天馬行空的想像之前,管理現實條件,才能在合適的基礎上讓夢想成真。當業主給予很多條件跟需求,如何從中抓取出重點,再加上自己到基地現場的感受,「可能靈感就是這樣來的吧!」她一邊在心中排練每個與業主討論的過程,一邊闡述,最後獲得結論。腦海中浮現建築雛形之後,機電結構此類設備如何融入此一空間,便深入更進一步的思考,而其中,最重要的關鍵還有雙方理念是否合拍,畢竟一座建築的發展時程多是以年為單位,若彼此不夠了解便難以支持對方,而在她的創作目標裡,總希望每件建築都能為業主帶來超乎想像的感受。
同時段
不同創作靈感的巧合
從「澎湖厝」、恆春「灣臥」民宿、華邦電子竹北大樓三件作品,都能看見建築弧面的呈現,她笑說「其實這可以說是巧合」,在這之前,完全沒有在設計上運用過弧形。這三件作品有趣的是,幾乎剛好都是在同一時間進行設計,但是需求、業主、尺度都不一樣。
「灣臥」民宿的業主一開始很直接地說「不要給我在都市的感覺」,於是一到民宿基地便能感受到未經開發的大自然環境景觀,相思樹林隨落山風吹得沙沙作響,此種聲音、草木、海、天光搖曳描繪而成的畫面,便是以弧線牆創造出蜿蜒建築,粗糙的混凝土牆雖然曾被張淑征的先生笑稱是「人家是清水模,你是濁水模」,但是此種模板卻反映出了環境的真實,並完美融入整體景觀。而「澎湖厝」的平面格局其實是偏向方正的九宮格,有家庭聚集的大廳堂、臥房等,弧形屋頂是從澎湖當地傳統的咕咾石民宅得來的靈感,表現因村落聚集而生的重疊屋簷。
華邦電子的竹北大樓則是從企業紀念手冊裡,看見企業文化對人、社會、環境的照顧,結合辦公隔間與開放式的口袋型「綠叢」地帶,為同仁創造彈性的會議討論空間,此些「綠叢」地帶垂直堆疊於大樓玻璃帷幕牆的立面上,依循建築迎向陽光的方位所設計出波浪弧形,其浪凹處會在光線直射時衍生出陰影地區,搭配植栽綠意的營塑,為同仁和空間創造自在呼吸芬多精的自然環境。而這幢建築有趣的是,事前張淑征製作許多小的實際模型來模擬波浪的型態,而在經過專業科學數據驗證過後,發現浪凹處的確會在夏天形成陰涼處、冬天則會集聚熱能,數據出來的當時讓她興奮地直呼太棒了!在發展建築過程,每個產生的關鍵點最後都會自行串連起來發揮成果,形成扎實的創意和可行性,此幢建築也獲得黃金級綠建築標章。
當業主因為建築而感到驕傲,漸漸地便產生一層文化寄託,用心地經營這座量體並時常與人分享建築的故事,這就是人與建築與環境的match。亦如同《蹤跡地景》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景觀設計,過去的一百三十年以來,這座基地從軍事用兵工廠以至於後來的台鐵列車用地,歷經過六棟建築不定點地重拆改建,地面上遺留下來的痕跡綜合了時代更迭,有著清代木樁、鐵路軌道等,於是決定以「浮現」這個詞彙為概念,以地磚鋪面指引人們循跡找尋過往曾存在的古蹟,即便事物已非,還是可以透過設計繼續為新來的鐵道迷、城市歷史學家傳遞故事。而在張淑征和她帶領的十一事務所團隊為這件案子苦費七、八年後,能夠於國際上獲得獎項亦實為建築師衍生動力,覺得值得繼續延續創作。
支持原創,承先啟後
在創作之餘,張淑征也喜歡接觸建築以外的設計,例如珠寶、家具、服飾都曾經是她短暫逃離建築的藝術領域。而在自身創作以外,她身為洪建全教育基金會的副董事長暨執行長,坦言其實從小就想當藝術家。她從七年前就開始參與基金會經營,雖然不是專家,但期望以當代藝術角度出發支持原創,不刻意發起展覽主題,而是直接透過資助計劃協助藝術家和創作者,例如「問問題計畫」、「雨棚計畫」以及近期的「銅鐘藝術賞」都是以自由題材,促使藝術家激盪創意,引現下一代的原創性,並吸引荷蘭博物館前來接觸資助的藝術家洽談合作。
她很享受每次與藝術家激盪想法的過程,可以完全地天馬行空,事後又不用她自己去創作,彼此笑得人仰馬翻,讓她從建築日常中獲得片刻喘息,感到非常開心。而基金會預計將於接下來的八月,於MOCA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藝術家成果展,也使人相當引頸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