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mbers Only
Please join as a member and click "Members Only" to read more complete articles and exclusive content.
Please join as a member and click "Members Only" to read more complete articles and exclusive content.
習茶,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
-盧怡安
專訪盧怡安那天,我們在雨中的咖啡店聊了三個小時,這才發現她人生之精彩三千字都寫不完。走出店頭,我向曾經是生活雜誌主筆的她,提起這個憂慮,她一派輕鬆地說把你今天感受到的寫出來就好,喔,那好,咳咳……開始囉!
從世界走入獨處的時光,因本刊名為「侘寂」,起初邀訪盧怡安,她回訊「我本人超級不侘寂,屬於過動症狀強烈的。但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獨處時光,如果不嫌棄的話,再寫信給我。」既然如此,當然立馬起手寫信聯繫時間、地點,而實際見到本人,更能感受到她整個人散發的豪邁氣息。盧怡安現為自由撰稿作家,著有《秋刀魚一條半》,近期正如火如荼地籌備新書《秋刀魚變溫柔了-想吃怡安家的菜》,在她說的獨處時光裡,佈滿了自己下廚做的料理、茶席、植物與器皿。
在還沒成為自由撰稿人之前,她是記者。一畢業便進入商業類型週刊工作,前兩年負責採訪金融改革與經濟弊案,後來轉向生活線,並在雜誌社預備推出一本高端定位的生活雜誌之際,轉為擔任其主筆,跟著客座總編輯陳瑞憲先生,飛往世界各地取材,走過巴黎、紐約、京都、倫敦,最喜歡柏林和巴塞隆納。在某次因緣際會之下,有幸造訪一位住在米拉之家(Casa Milà)的藝術收藏家,珊瑚礁般的洞穴公寓裡裝著各種奇妙收藏,是十餘年職涯歷程中最難忘的回憶之一。隨著這份工作所培養之宏觀眼界,也改變她看待事物的視野。在小兒子出生之後,她離開了需要全日待機的人生,曾有一整年專心在家照顧新生兒,每天起床的例行公事,從確認信箱變成在床上發呆兩小時,就在這時候,她開始注意窗邊光線移動的軌跡
以茶會生活,見微知著
每天早上,陽光在房間牆上慢慢移動腳步,中午便消失不見。於是她把握時間做了早餐,搬來風化成灰色的紅酒箱,開始在只有8開畫紙大小的桌面上拍照,並上傳至Instagram分享,直到有天過於特寫的照片,讓開咖啡店的朋友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乾脆贈與一張矮桌,也就是目前在帳號上常見的那一張。改變家的風格,就從窗邊這個小角落開始。會這麼說,是因為怡安的家原本是60、70年代流行的普普風,橘色牆面搭配塑料材質的太空造型吊燈,然藉由光線,促使她開始改變生活的樣子。藉著學茶,她也開始經營起teastagram,拍下擺好的茶席並分享。起初不懂攝影,拍出來的照片都是暗角,還被誤認為是跟風某種風格,「大家都問怎麼拍的?」盧怡安搖著頭說她也不知道……,隨著時間荏苒,照片不那麼暗了,她也摸索出自己喜歡的拍照模式。
而對生活有所體悟,也是從學茶開始的。明明昨天和今天是相同的茶,氣候溫度也相同,但喝起來就是不一樣,一經習茶老師抽絲剝繭發現,茶本身並沒有問題,是她最近吃火鍋導致身體燥熱,才喝不出茶的滋味;另有一回,是發現她以抱小孩的力道提茶壺沖茶,當茶葉受到強力撞擊,顏色變得比以往深沉,味道完全不對。同時,她也和身邊許多學茶的同學一樣,學茶之初會買許多茶杯、茶壺,時間久了才知道,茶杯口徑、深度,以及茶壺手把的大小都會影響茶的味道,正是因為如此細小的變因,讓她察覺如果只是單純做料理,對器物不會有這麼多感受。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疫情前,常到日本尋覓在台認識的陶藝家的作品,但最後卻在吉祥寺西邊公園找到一間專賣青花瓷的店家,裏面全是大正、昭和年間的器皿,在當時只要500日圓,「極便宜又好用」她說。久而久之她也發現,自己喜歡、好用的道具不一定都是名貴的。而為了找到適合的壺承,她也學做陶,喜歡簡簡單單的線條,但老師偏偏要走過來建議她在邊上加一隻小鳥,她只好回頭請老師離開,其實彼此認識久了,在創作上時常互相交流、影響,漸漸地每個人的生活也都越來越簡單。
現在佈置茶席、裝盛料理,出場的器皿道具常是慣用的那幾樣,但是會隨著季節換上不同的當令食材與植物。盧怡安喜歡用細細長長的花草裝飾,在家裡陽台種植了海南菜豆、扶桑、金狗毛和蕨類,因為植物,讓她比以前更清楚家的樣子,知道陽光照射的時間和角度,以及起風的季節和風向,前陣子種了七、八年以上的海南菜豆難得的開花了,她說「好有趣喔!」這就是在家的好處,植物在細心照顧下都會長得很好。因為學茶,讓盧怡安花更多時間觀察自己,在獨處的時光中看見差別,進行調整,才知道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選擇,「那樣子的家,看起來就會是你的風格」,不需要模仿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