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mbers Only
Please join as a member and click "Members Only" to read more complete articles and exclusive content.
Please join as a member and click "Members Only" to read more complete articles and exclusive content.
以建築與書寫,創作屬於自己的人生
策展人 阮慶岳
十年磨一劍
策展人阮慶岳撰寫過許多台灣建築相關書籍,發起無數場講座,也策劃過許多建築展覽。今年他受到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邀請,以台灣建築為題,策劃《直行與迂迴-台灣現代建築的路徑》一展,闡述1940年代至今,極具代表性的16位建築師與工作室的近60件作品。由於台灣近期多半針對建築師個人舉辦展覽,整個編輯團隊因好奇心始然,邀請阮慶岳先生進行專訪,聽他將策展原委娓娓道來。
舉辦建築展,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每個年度的重要盛事,也因此成為建築愛好者引頸期盼的盛會。箇中緣由,必然來自館長龔彥之於建築的熱愛。十年前,他曾來訪台灣,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阮慶岳,往後十年間兩位保持著學術方面的連繫交流,期間龔彥亦不停地說:如果有什麼好題目都歡迎提出。於是2021年,阮慶岳與王增榮編整《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一書時,對於台灣建築有了明確清晰的觀點,便與龔彥開始規劃此展。
展覽原先預計於2022年3月12日開幕,九個月前便開始進入繁瑣的審查環節,然而隨著展期開幕前兩天,疫情來到高峰,上海封城,輾轉到了七月中旬方才正式與觀眾見面。策展當下處於疫情高峰,台北上海兩座城市僅能以遠端會議模式,從無到有,逐步建構起這場展覽。好奇如此線上溝通討論的方式,是否都還順利?阮慶岳則表示過程中,館方謹慎、仔細確認每個細節的嚴謹態度,一再使人佩服,如此籌辦多年建築展的主辦單位,有著自我要求的負責態度,反而令人放心信任他們的專業。
直行與迂迴
展覽分為以下三個篇章:「建築的整體」,由自然洋行的曾志偉建築師予以詮釋;「建築的無為」聚焦建築師謝英俊近二十年裡,六個代表性案例模型、手稿與文獻,以揭露他對建築「為」與「無為」的設計思維;「建築的態度」則是從書籍《建築的態度》延伸,展示台灣14位建築師串連起三個世代的建築脈絡,從戰後至今,逐一勾勒出台灣現代建築發展的動向。而展覽主題取名直行與迂迴,阮慶岳說明宇宙動力實際上是一進一退,交互螺旋的物理現象。直行,是追求全球化現代脈絡下,對於現代性的學習與模仿;迂迴,則是創作者必須回到自身,思考自體位置究竟何在的反省與探究。其中,六十歲的謝英俊和四十歲的曾志偉,分別代表展覽兩大重點,也點出台灣社會歷史的演進。
謝英俊生長於台灣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的1970年代,混亂的社會現象,引起民眾對抗政治,而他的建築創作便回應當時的大環境,關心著經濟和政治議題,完成大我。而到了曾志偉生長的年代,台灣實現民主化,這個年代區段的建築師回到自己身上,思考生命的意義,從蘊藏個人經驗的自我向外觸及,建構起一場有價值的對話。而在兩個世代之間,居於其中的王增榮正經歷中華民國起步,民主意識剛剛萌芽的階段,民眾關心著內在真正的民主,在大我與小我之間,浮現銜接的一個世代。
不同領域的書寫思維
展覽一出,收到中國當地廣泛的正面迴響,問起是否在台灣也有可能舉辦同樣的展覽,阮慶岳答不太有可能完全移植,但是有可能以不同視角再進行討論。從大學教授退休後,他將生活重心放在策展及講座上,業界持續性地提出邀約,他亦有感於時間越來越珍貴,期許「回到自己,做我想做的事」藉由新事物帶來衝擊,為自己創造挑戰。
談到挑戰,好奇長期寫作的他,建築與文學領域的書寫思維是否有所不同?他點頭答道不同創作確實要轉,寫小說要轉進另一個狀態。以前在美國的時候,白天工作,晚上寫小說,回台以建築師開業後便很難了。回溯起他寫作的根源,是在大學時期,原本都在打籃球的他偶然以自己的表現方式,寫了一本小說,卻遲遲不敢走進文學系辦公室繳交作品,最後以郵寄出去後,卻得了小說首獎,直到現今,出席同學會時,還有人會說誰也想不到當時內向的阮慶岳,如今是一位公眾人物啦。從未停筆的他,既今年四月出版《一紙相思》著作後,近期又完成了一本小說。「幾件事情同時做都不覺得累,都是喜歡的,沒有關係」喜歡著現在的生活模式,每件事情都是對自己負責,阮慶岳透過書寫創作屬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