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mbers Only
Please join as a member and click "Members Only" to read more complete articles and exclusive content.
Please join as a member and click "Members Only" to read more complete articles and exclusive content.
自2002年成立以來,20年間,也趣藝廊積極參與國際博覽會及藝術盛事,值此Art Taipei慶祝其30周年紀念,以「Tomorrow Land」為題,特別邀請來自歐洲、日本與台灣的13位國際級藝術家:Marc DESGRANDCHAMPS、范揚宗、袴田京太朗、郭志宏、黑田惠枝、三沢厚彥、Christoph RUCKHÄBERLE、Carlos SAGRERA、土屋仁應、Willy VERGINER、吳逸寒。以也趣藝廊對當代藝術的激情為起點,橫跨一場不同文化風格的對談,呈現充滿創意和深度的藝術空間,為全球觀眾帶來出彩的藝術視野。
2023/10/20-10/23,邀請藝術冒險家們深入「Tomorrow Land」,找尋泉源不竭的寶藏,旅途中,可能衝上雲霄感受與未知生物遨遊天際的快感,也可能誤闖混沌不安的神祕門,又或掉入幻想夢境與現實中的夾縫裡!
Willy VERGINER(b.1957)承襲意大利 Selva di Val Gardena 的傳統木雕精神及深厚技術,運用至當代木雕創作領域,透過不斷地觀察、靜思,於內與外,他創作系列作品聚焦人類內在精神及人與自然間的關係與特質,建構起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元素。作品以人物及動物組合為主軸並帶有幽默反諷,細滑與粗獷的強烈對比,穩定沉著卻充滿張力,不僅震撼視覺也企圖傳遞更深思維。華建强(Chien-Chiang HUA,b.1975)的全新創作,將原創絹印版畫結合慣用膠彩打底,透過多種媒材反覆堆疊,使每一件作品都呈現獨一無二的風采。他保留了傳統膠彩畫的典雅和素淨,同時融入絹印技術並活用色彩,建構後現代式的揶揄嘲諷融入傳統國畫的布局中,塑造出多樣化的人物形象和社會議題,並深入思索文明對人性的影響與消耗。三沢厚彥(Atsuhiko MISAWA,b. 1961)以獨特方式捕捉動物的真實特徵,刻劃出令人讚嘆的「可愛」卻帶有不平凡的怪異與神秘個性。他扎實的技巧,在雕刻上強而有力的斧劈樟木,並運用濃郁的油彩上色,使作品充滿了細膩的寫實感。這些動物面部表情賦予了難以言喻的獨特性和驚奇感,展現出超現實的生命力並通過幽默感豐富地特徵化了「多次元」的維度,神秘的外表深深地印刻在觀者眼底。土屋仁應 (Yoshimasa TSUCHIYA,b. 1977)以檜木及樟木刻劃神獸,並鑲上水晶玉眼,其神情帶有沉謐的神態和奇異生命力,木質平靜內斂的特性和水晶如萬花筒般多幻所營造出的張力使觀者於不經意間掉入奇幻世界,藝術家創造的神話生物,牽引自然力量的存在,象徵著對自然世界的尊重和敬畏。
Marc DESGRANDCHAMPS (b. 1960) 法國當代超現實繪畫大師自創作初始至今,特別喜愛描繪擁有地平線一分為二的風景,畫面中沿岸風景或建築物層次分明的外輪廓線,有如相片剪輯的蒙太奇(Montage)效果產生了浪漫迷離的想像,獨具代表性的藍綠色調則將逼真的快照渡化為夢境與抽象記憶的序列,圈起了藝術家被根深蒂固的不安定感所驅動的豐滿思緒。郭志宏(Chih-Hung KUO b.1982)以油彩為媒材,描繪的山景蘊含著恢弘氣韻,有著可不斷延伸、往返的空氣感。對藝術家來說,時間彷若是媒材之一,天色時序變幻映照出紛繁凡塵間眾生的生命光華,將東西方美學匯於一爐是藝術家擅長的鋪排。此次新作加以拼貼手法打破時間迴圈,四季更迭與凝結自然景致併置,豐富了創作的廣度。沈昭良(Chao-Liang SHEN b.1968)此次展出的《漂流》(Drifting / 2015-2023)系列,亦取材自台灣的歷史事件及疫情之下所面臨的困境。透過田調式的歷史採集,藉由「地景」演繹台灣內部狀態,以「紀實攝影」方式重返檔案文獻與歷史事件。透過現今的土地故事,追述過往的歷史痕跡,包含:殖民文化、國家認同、平權、冷戰、人權、以及生態環境等。藝術家藉由這個「漂流」的狀態,象徵著尋找方向並前進的過程。Carlos SAGRERA (b. 1987) 於作品空間中安排了琳瑯滿目的繁複物件,反映對生活的遐想和記憶的堆疊,藝術家總是在畫面中留下一處刺點,讓有限的空間能破除它的限制容量,猶如開啟了通往另一世界的任意門,身入其境,同時也滿足窺探的渴望。情境式的空間陳設,使觀者不禁將生活、物質和對消逝歲月的情感投射進去,並注入更私密的生命痕跡。黑田惠枝 (Yoshie KURODA,b.1987) 的作品深入挖掘人類潛意識,以廢棄衣物作為主要媒材,創造動物外貌結合人類姿態的想像生物「Mokemokemono」。她的創作關注於人類存在和生死循環,每個虛構物種及樣貌都映射部分自我,依循著絲絮探求個體存在的意義,透過「縫合」使新舊共存,呈現當下現實,這個過程更象徵著一種祈禱,類似於佛教中輪迴轉世的觀念。
袴田京太朗 (Kyotaro HAKAMATA,b.1963) 他以「再現複製」為核心,相同的形體常會被製作成不同的尺寸,或將現成的產品切割並製成兩件與原始產品形狀完全相同的雕塑。他以彩色條紋的壓克力板層創作了一系列人形人物,強烈的視覺引導,干擾了對雕塑形狀和紋理的感知。在他獨特的論點下,作品穿插冷靜的幽默和荒誕的幻想,並進一步探討外觀和內在,真實和虛幻的微妙關係,兩者之間是否有界線,並開啟了我們對於潛意識的提問。Christoph RUCKHÄBERLE (b.1972) 作為新萊比錫畫派中最引人注目的存在,他的創作反映了一代人的時代精神。作品裡呈現的怪異感,體現在形式、內容和氛圍上,描繪出觀者內在的躁動與疏離,多維度的反轉視角,使人物永遠處於不一致的狀態中,一方面,舒緩、有節奏地內含重複的細節像是一面盾牌,用來抵禦周圍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和緊張情緒;另一方面,這些細節象徵性地試圖梳理事物的本質,展示了生命的相連性,以及對世界產生積極影響的熱情。范揚宗(Yang-Tsung FAN b.1982)運用多點透視,交織多種視線,客觀勾勒空間場域,從而深化觀者對空間的感知。他彷彿將溫度的觸感與氣味嵌入畫筆中,以溫度描繪情慾,讓觀者解下包袱,如入水中回歸到最純粹的狀態裡。藝術家在試圖抓住某種絕對真實時,也追尋身體主體優於意識主體的解放。吳逸寒(Yih-Han WU b.1982)長年旅居德國,文藝復興的影子在其中縈繞,卻又融入了個人靈魂與思考,孕育出一種對於藝術歷史深遠繪畫脈絡的虔敬與嚮往。她透過創作,將藝術的歷史與當下的情感交織,運用不同媒材表達多元議題,每一種技巧都是一個故事的開端,一種情感的傳遞。截然不同的事物和內容,都隱含著藝術家主觀的心緒與安排,如同詩人選擇詞彙與押韻方式,進而賦予作品更深刻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