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s Only
Please join as a member and click "Members Only" to read more complete articles and exclusive content.
Please join as a member and click "Members Only" to read more complete articles and exclusive content.
收攏自我與自然共存的療癒體驗——無礦
三棟建築體的無限探索
無礦有三棟建築,盡可能保留野地建築的活力,整體設計秉持著自然洋行的理念,面對基地與建築,在分析與研究過程中消弭自我,去聆聽業主與環境真摯的需要,呈現其中的價值。進入此基地猶如置身於迷宮中,建築體有多種彼此聯繫的方式,相互穿梭也互不打擾,在第一棟建築中沒有內部樓梯,一樓作為賓客首先接觸的空間,以鐵製貨架圍塑出接待櫃檯,模糊內外界線。原始牆面的新舊遺跡不加修飾的呈現,也不刻意移除地面灶臺結構,室內的物件皆能彈性移動,燈光走線簡潔固定,設計上細膩保留空間最原始樣貌。特別的是,空間中一側靠山壁的牆體,為了保留紅磚結構,在內部豎立枕木作為支撐結構,結合生態水保工法,當下大雨時,雨水會由山壁滲入室內,再藉由室內導水溝渠排出,沿襲過往礦場建築與自然相處的方式,讓雨天別有一番風情。
從入口進入建築,再走出戶外進入另一棟建築,享受自然光線明與暗的對比過程。第二棟建築保留了最完整的歷史狀態,壁面上可見員工守則還有測試頭燈的機器,以及在二樓還有一個下沉空間,經研究推論是放置大型捲揚機的空間,為拉動礦車進出山洞的重要機械,而這個擁有特殊構造的空間被完整保存,成為藝術家現地創作的空間。此處的窗口皆為鐵門扇,緣由即為當時建築團隊來到此地,驚呼大樹與建築之間的關係,尤其建築體圍合庭園展現了草木攀藤的旺盛,因此以全開全闔的窗門擁抱框外自然。
在最大程度保留原始狀態的原則下,這三棟建築僅置入了少數新的結構體,兩個黑鐵鑄造的量體分別成為第二棟建築頂樓的戶外冥想室,與第三棟二樓的茶室。當人們在建築中,總是不斷向外觀看,透過戶外冥想茶室的封閉感,也提醒人們不忘內觀;另一個由黑鐵鑄成的茶室,獨特的拱狀結構體可匯集聲音,舉辦過品茗、頌缽、調香等等活動。建築動線由第一棟到第三棟,很明顯感受到從原始與野生過渡到舒適的現代空間,賓客們在其他空間做完體驗,便會在此區塊休憩、品嚐季節餐食。對應過往礦工們作業結束時,會在第三棟建築的澡堂洗去一天的髒汙與疲勞後返家。第三棟最令人深刻的是頂樓大平臺,直面青山綠壁,深入靈魂的景致,瞬間煩憂於天地間如一縷青煙,消散無跡。
讓豐富的故事性持續流傳
「無礦」命名來自建築師曾志偉,此基地因有礦才被開發,如今團隊因無礦而起始,而英文「Mineless」十分直觀,同時也寓意在此放下自我,享受與自然野地共融。無礦的概念承繼著自然洋行在外雙溪實驗性療癒場域的經驗,原本就任於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的凡榆透過曾志偉舉薦,成為無礦品牌營運長。跟隨凡榆的腳步,上上下下巡遊基地一圈後,我們坐定於第三棟建築一樓的餐食空間,期間感受陽光伴著樹影隨時間強弱漸變,品嚐桌上的手作植物小點,豆乳優格、碧螺春茶米香、無花果乾等味道予以味蕾豐富層次,療癒直須切身體驗,簡單美好將久久烙印於心。
2023年無礦與芳療品牌肯園、設計工作室草字頭以及芬蘭藝術家古斯塔.薩克希(KUSTAA SAKSI)合作首檔展覽,既是肯園25週年紀念,也是無礦盛大的開幕。藉由這檔豐富的展覽,藝術家們在空間各個角落都發掘了有趣的使用方式,療癒也在人群中發酵。觀覽人數從佛系宣傳的零星幾人,到吸引一日近千人次,盛況實際見證了近年人們對於身心靈療癒的關注,無礦團隊同時也意識到人力的限制,而做了營運上的調整。「我們的企劃就是希望這是一個療癒空間,讓人的身心可以因為這個基地獲得治癒」,如此抽象的企劃具體來說到底要做什麼,凡榆笑著表示大家都不是很確定,但夢想清單已列入「讓無礦成為台灣代表性的療癒品牌」,開幕至今的各式活動都帶著飽滿的能量,持續在此空間綻放,無礦的野性與美好持續譜寫新的歷史,為礦場廢墟堆疊出豐富的時間厚度。
專訪|無礦營運長 林凡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