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mbers Only
Please join as a member and click "Members Only" to read more complete articles and exclusive content.
Please join as a member and click "Members Only" to read more complete articles and exclusive content.
痴迷三十六格,忘返三十年
年少時期從父親手中收到第一台Cosina相機,便一步踏入攝影景框內,這快門一按,曝光持續了三十 年。李國⺠如此比喻初次使用相機的經驗,就像地球人獲得阿凡達身軀後,放大了感官從而開啟先前未有的體驗。
那是只有底片的影像年代,一捲底片36格,每一次按下快門都極其珍貴且唯一的。李國⺠在看到第一 次沖洗出來的底片是全黑後,開始研究快門、光圈、ISO彼此間的關係。就此深入理解後,從負片拍到 正片,用正片藥水沖負片,負片藥水沖正片。相機與意志融合成一體,在腦海一有畫面,數值上的調整 一氣呵整,最後透過成像呈現,這已然是種反射動作。
攝影即是當下,創作者往往在創作之時探討內心自我,挖掘深處想法。而歷經十多年攝影工作的李國⺠,開始質問起攝影之於自己的意義為何?同時思考攝影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意識跌宕於混沌迷惘之中,「那就歸零重新開始吧。」一把火就此燒掉了過去的心血,連帶抹除掉自我懷疑,向著突破邁進。
《觀心經》是焚燒底片後的第一件作品,在一片空白中以無限灰階重新定位自身,260張纖維製 相紙隨空氣呼吸,被濕度捲起不同弧度,以多重表情排列組合出無盡的可能性。《一痴三十年》則延伸了此心境,思維徘徊於泛黃發霉的底片,在一瞬間,轉念領悟到「我用底片去拍世界,與我用底片拍我的底片世界,兩者意義帶出的差異。」這一念頭激起洶湧的意念攪翻,思考如同色彩在影像水平線中交錯來回動盪,淘洗一番後涅槃寂靜,而心定。
攝影延伸的建築美學
觀景窗其實就是另一雙眼睛,另一雙看世界的眼睛。景框裡容納著生活中的世界,至於為什麼聚焦於空 間攝影,是因李國⺠在《雅砌》(Arch Magzine)擔任攝影編輯時,進行了《空間導遊》專欄以及設計單元,在接觸到多位藝術家工作室及居住空間後,以及頂尖設計師的設計,察覺到光影與建築間有股流動於空間中的氣息,察覺到光影與建築存在流動的詩意,他深陷其中,開始在攝影上探討起空間美學的可能性。
「我們能透過影像閱讀建築嗎?」
攝影是photo–graphy,就是以光線–書寫。梳理自己所觀察到的,咀嚼後透過載體書寫出思想或情感或觀點。而李國⺠透過攝影表達出他在空間中閱讀到的事物,詮釋於影像中。觀看者閱讀他的閱讀,獲得不同視角進而洞察與之不同的空間理解。一個空間含有多向度豐富的敘事,觀看者藉著行走,切片出空間體驗。李國⺠捕捉起被遺漏的切片,像是在微光或單一光源下的肌理氛圍,在人眼所視範圍外的幾何結構張力。在他的快門釋放間,構圖裁切中,書寫出他賦予空間的靈氣。
專訪|李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