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s Only

加入會員後,點選Members Only即能閱讀更多完整文章及獨家內容。

Sign up now
WABISABI
  • Projects
    • Worldwide
    • Interiors
    • Features
  • Contemporary
    • Exhibitions
  • Record
  • Lifestyle
  • City Explore
  • News
  • Issue
  • Account
  • Search
  • Language
Mobile nav
 
 
 

編織城市舞台的幕後導演 — 姚仁喜 建築師

Go Behind-the-Scenes with the Director of Urban Stage — Kris Yao, Hon. FAIA

 

 
 
 
 
 
 
 
 
 
 
 
 
 
 
 
 
 
 

➤ 故宮南院 攝影|©鉉琉工作室

 

 

訪談前,姚仁喜正準備結束他的上一場會議。當編輯團隊就坐後,目光隨即被一旁的建築模型所吸引,原來這些知名的竣工建築,竟是從眼前這些縮影演進而成,令人不禁對設計者感到敬佩,也對設計過程十分好奇。這時,姚仁喜神色自若地走來和我們問候,絲毫未見會議帶來的疲態,從容不迫的態度,就像那些建築模型的沉著穩重,我想這應該是他架構所有藍圖的起手式吧!

 

 

➤ 姚仁喜建築師_©廖志添

 

 

 

➤ 蘭陽博物館 攝影|©鄭錦銘

挪去「企圖」便能自在創作

 

在國內外打造了眾多知名建築的姚仁喜,設計範圍涵蓋公共、文化、教育和商業領域,細數自己的創作歷程,「靈感都在神祕的狀態下出現。」他緩緩分享道。對他而言,雖然無法精準定義它出現的時刻,但唯有挪去心中的「企圖」,靈感便能自然浮現,正如一杯靜置的現榨果汁,果粒沉澱後,上層的液體就會變得清澈,而設計發想也是如此。

 

「所以我欽佩老子,所謂靈光乍現正是這種體悟的過程。《道德經》作者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於是這句話成為我的座右銘。」古代哲學家一句話言簡意賅地道盡姚仁喜設計創作的心境。而設計之於姚仁喜也是如此。由於姚仁喜經年有靜坐的習慣,由此透過自在、清明狀態獲取創意的湧現,也讓思考更為穩定。

 

然而,設計終究是持續與人和環境對話的過程,遇到與業主意見相左的時刻,身為建築師的姚仁喜又會如何應對?對他而言,「建築設計是與業主共創的過程,透過健康的溝通,讓彼此的想像可以有交集、碰觸的地方。」如今回想過去設計的產生,因為與業主不斷討論、產生火花的過程,「也許正是成就作品的元素之一。」他笑著說。

➤ 故宮南院  攝影|©鄭錦銘

➤ 故宮南院 攝影|©鉉琉工作室

致敬文藝復興者的建築

 

姚仁喜近年完成的漢寶德紀念館,雖然量體規模不及過去龐大,卻以設計展現深厚的人文建築精神,也同時傳達自己對恩師漢寶德仰之彌高的敬意。其中透過精煉漢寶德對博物館的理念和教育精神所建構而成的設計,更引領人們感受當中蘊含的文化精髓。

 

「漢先生是我的恩師,受教於他是我這一生非常幸運的事。」姚仁喜談起與漢寶德的淵源,話語盡是無限感念。當年就讀東海大學建築系的他,正逢漢寶德倡導西方人文設計發展的時期。在他的記憶中,漢寶德於人文領域涉獵廣泛,可以說是一代的「文藝復興者」,也因此成為他在設計上人文涵養的啟蒙導師,「跟他談天常常有很愉快的經驗。」他回憶。如今姚仁喜受漢寶德兒女之託,希望完成其父親生前交由他設計紀念館的願望,於是他承襲漢寶德的人文建築精神,以簡約、純粹的形式,完成這座具崇高紀念意義的建築。

 

➤ 漢寶德紀念館  攝影|©牧童攝影

➤ 漢寶德紀念館  攝影|©牧童攝影

➤ 漢寶德紀念館  攝影|©牧童攝影

公共建築是一座城市舞台

 

姚仁喜設計的公共建築獲得高度評價,這些作品皆強調人與建築、環境的互動關係。對他而言,公共建築應該具備類似舞台的功能,「因為多數人心中懷有表演慾望,而我自己也曾夢想成為一名導演。」他笑著說。因此,這樣的建築設計,要讓大眾在與建築互動的過程中,能感受自己既是演員也是觀眾。以蘇州的誠品為例,將大尺度階梯置於空間核心,並結合鎂光燈的安排,打造如伸展台般延伸串連的空間,這個做法在當年讓業主有點出乎意料,「後來這裡成為民眾熱門的打卡地點,也應證這樣的規劃是被大眾喜愛的。」姚仁喜說,而相同概念也落實在新竹高鐵站,不僅設計的動線清晰,透明的電扶梯更是他賦予空間趣味性的一隅,如同創造與空間互動的移動舞台。

 

近期將進入施工階段的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館,也將創造互動性的概念深化再運用。特別是因應基地的特殊性條件,設計上延伸巷弄尺度至展開的廣場,串連一樓公共空間,同時也作為連結音樂廳和圖書館的通道,提供到訪者與街坊鄰居一處可以看書、談天交流的場所。「我希望它能成為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姚仁喜說,這個場域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舞台。他持續以建築設計與城市對話,期許在每個作品都能進一步探問,建築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實踐建築的本質,便是留予未來更多的可能,一如侘寂精神,接納萬物皆是無常,便能享受生活、欣賞生命。

 

 

 

專訪|姚仁喜 建築師

  • About
  • Privacy policy
  • Track Order
  • Customer
  • Contact
  • Join us
FACEBOOK
instagram
Language

Copyright © WABISABI ISSUE. 侘寂傳媒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90451315

  • Projects
    • Worldwide
    • Interiors
    • Features
  • Contemporary
    • Exhibitions
  • Record
  • Lifestyle
  • City Explore
  • News
  • Issue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