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mbers Only
加入會員後,點選Members Only即能閱讀更多完整文章及獨家內容。
無垠之森
<虛實交界的渾沌森林,尋找貫穿時空的過渡地帶>
嘿,你知道什麼叫靈薄獄(limbo)嗎?就是橫在生與死的世界之間的中間地帶。一個模糊黯淡的寂寞地方,那也就是,我現在所在的地方。
現在的這片森林。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¹
章光和《巫草七味》
吳季璁《寫生習作 001–龍洞海景》
本展以日本文學家村上春樹具濃厚存在主義色彩的著作《海邊的卡夫卡》為切入點,帶領觀眾走進一座偏僻未知、深不見底的渾沌森林,森林宛若一則隱喻,透過20餘件作品引導觀者感受「既不在此、也不在彼」的幽冥空間,它連結生與死、真實與幻象、現世與彼岸、此處與他處。當代時基作品極盡所能地將觀者包覆其中,在無時間意識的中介時空裡,試圖看清自身的所在,重新喚醒完整的自我。策展人融合文學與藝術映射虛實世界曖昧不清的界線,探究放諸社會、文化集體的心理狀態與過渡儀式,是生與死的中介、混沌與清晰的邊界、現實與夢境的夾縫,也是人在面對生離死別,分裂與歷史陰影的自我過渡。在這幽微而混濁的場域,讓我們不禁發出探問,在個人、社會群體乃至於文化系統中,這些超越時空、無法歸納的「中介地帶」的存在。
時基媒體藝術是當代藝術領域較為嶄新的概念,其定義普遍引用英國泰特美術館(Tate)典藏修護研究主管皮德.羅倫森(Pip Laurenson)之研究,泛指使用膠捲、錄像、錄音、投影和電腦元素的作品,具備載體(information carrier)、回播器(playback machine),及播放機制(display mechanism)等特性。如果將藝術作品分成平面(2D)和立體(3D),時基媒體藝術則是將時間,也就是播放長度(duration)視作第四個維度。² 北美館自1998年開始購藏新媒體、錄像藝術(時基媒體藝術),迄今蒐購80餘件國內外藝術家之關鍵作品,不僅積極制訂數位典藏規格與策略,諮詢國際專家建立維護機制,更持續關注庫房典藏的登錄邏輯,以更妥善的管理方法延續時基媒體藝術的收藏脈絡。
本展精選8件館藏品展出,讓觀者在具象與抽象、立體與平面、真實與錯覺的中介地帶穿梭轉換,就像走入不同層次的「過道」,游移在多重介面的夾縫。如知名美國藝術家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的作品《無辜者》,它延伸2007年在威尼斯雙年展所發表的創作概念,探索人的生、死、情感,透過不同人物在黑暗的水幕中若隱若現地移動,水與光傾瀉而下的瞬間,引發觀者在錯置的邊界下產生不同的解讀。曾獲臺北美術獎的曾御欽,作品《熱黑》以超現實的拍攝手法呈現21位小孩玩躲貓貓的景象,演繹了人內心自我存在的騷動不安,隱隱喚起觀者面對生死臨界點時不想被找尋到的憂懼。已故藝術家王雅慧《問影》系列作品為本館新進藏品,以不同低限的水墨線條,交疊成疏落樹影的抽象森林,再以光影位移的塊面,摺映出一道虛實交會的空間向度。
呼應主題,本展也邀請到幾件首次來臺展出之作,再現晝夜交錯、景物驟變時分,宛如經歷一段現世(即現實世界)和隱世(死後的世界)的「逢魔時刻」。西澳藝術家琵拉.瑪塔-杜邦(Pilar Mata Dupont)作品《魔山》從湯瑪斯.曼(Thomas Mann,1865-1955)經典名著中汲取靈感改編,以一名女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到一座與世隔絕的肺結核療養院探病與治療,在超現實的魔幻異鄉中,孕育了真空無時間感的場域,她歷經感情的曖昧與離散,召喚加里波利戰役與澳洲獨立之歷史記憶,重新思考個人與生存、疾病、性和死亡等問題。同樣可見於泰國知名電影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向實驗電影先驅及摯友布魯斯.貝利(Bruce Baillie, 1931-2020)的致敬之作《致布魯斯》,以第一人稱視角,記錄阿比查邦在感染新冠肺炎的痊癒過程中,行走於寧靜無垠的森林光景,生機盎然的自然環境及潺潺流水,與藝術家時而咳嗽的聲音形成對比。阿比查邦為緬懷布魯斯.貝利的實驗精神,模仿層疊的老式幻燈片影像,並以如夢境般光影浮動的運鏡手法,宛若與記憶的幽魂相遇,過渡至生死交錯的邊界。
本展可見薩滿文化在不同國家/地域實踐的幾件作品,「薩滿」被喻為掌握神秘知識,與屬靈世界溝通的「知者」,亦是民俗醫療的靈媒,抑或作為人與靈性之間的中介者。曾為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紐西蘭館代表藝術家麗莎.蕾哈娜(Lisa Reihana),在作品《重回死亡之屋》以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講述一位毛利勇士從生到死之間的中介旅程,巫師(薩滿)引導亡者跨越生死交界的渾沌森林、走向幽冥的彼方。韓國藝術家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作品《離別社群》,以朝鮮薩滿教神話中鉢裡公主(Bari Gongju)的傳說為敘事,她被視為韓國薩滿巫教的始祖,引領亡靈前往彼岸的引渡者;藝術家透過多處的訪談紀錄,回溯韓國國族記憶中多重分裂的歷史創傷,亦收錄韓國薩滿超渡祭儀與歌訣吟誦場景,透過超渡儀式撫慰離散社群記憶中的創傷。
¹ 村上春樹(Haruki Hurakami),《海邊的卡夫卡》(下),台北:時報出版,2021,頁312。
² 林淑雯,〈與時俱進的工作策略:迎接時基媒體的修護的挑戰〉,《現代美術》第202期,2021,頁65。
王雅慧《問影#1》/《問影#2》
比爾‧維歐拉《無辜者》
麗莎.蕾哈娜《Tai Whetuki–死亡之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