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mbers Only
加入會員後,點選Members Only即能閱讀更多完整文章及獨家內容。
「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 一方畫面凝粹心象風景
旅日臺籍藝術家何德來(1904-1986)專注創作多年,超然於臺灣主流的文藝脈絡,並不固守特定的風格技法,不斷進行畫面形式上的實驗;同時他也憑據深具哲思之作,探觸自身在宇宙天地間的意義,並展現人生洞察的慧黠。北美館王俊傑館長指出:「何德來的繪畫與詩歌,不僅作為理解離散於臺灣近代美術系譜的珍貴個案之外,也冀盼本展能夠彰顯他一生獻身藝術的決意,與其另闢追求生命內在本質的蹊徑。」
《五十五首歌》
《神木》
何德來出生於新竹州淡文湖庄(今苗栗縣造橋鄉談文村),1922年即赴日就學,以榜首考入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並於日本近代西洋畫家和田英作門下學習。在校期間,他與同樣留日的廖繼春、陳澄波、顏水龍等人組成「赤陽洋畫會」;1932年返臺、和李澤藩、谷喜一等成立「新竹美術研究會」,並在故鄉新竹居住兩年,對於新竹地區的現代美術推展貢獻良多。其後因胃疾就醫於1934年底再度返日,爾後,受到日本戰前與戰後情勢的影響,從此阻斷他與臺灣美術的連動。自1947年起,他便以日本美術團體「新構造社」會員的身分,在日本公募展體系當中,穩定而持續地開展其繪畫創作,除1956年回臺舉辦個展之外,直到何德來1986年過世前都未曾再踏上故土臺灣。
因長住日本,故鄉臺灣之於何德來遂成為其創作中永恆的母題。對於自己的出身來歷,他也透過繪畫或是詩句率於表述——「生於南島、長於東京」,是他揭示身份雙重性的自述。為完成藝術家「歸鄉」的遺願,長年照料何德來的姪子藤田騰鯨(何騰鯨)在他過世之後,便捐贈大部分的遺作,含油畫、素描、書法,共計109件作品予北美館,進而成為本展審視何德來藝術實踐中表現形式的重要基底。
《豆腐》
《背影》
《針與線》
綜觀何德來的創作全貌,其作品涵蓋西畫、東洋畫、書道和詩歌寫作領域,從自然到哲理、由寫實面至意象性的創造,顯現個人生命對於藝術的凝粹與情感的蘊蓄。然而他自新竹返日後至1940年末期,推測是受到健康因素與戰爭的影響,作品數量極為稀少。相對何德來創作力最為豐沛的1950至1960年代之間,其整體的創作狀態,得到前所未有的推升,如畫家開始觸探日月天體形象化的可能性,同時也彷彿亟欲追覓尋求生命安頓的力量般,嘗試多種畫面表現手法,開發東方筆墨的現代新意。
在何德來的繪畫與短歌創作當中,母與妻皆被賦予了鮮明的藝術形象。對於母親、童年生活及家鄉景致的回憶,同樣或隱或顯地表現在描繪的臺灣風土之中。〈吾之生〉描繪著如母子像般的聖潔場景,背景瀰漫著暈黃燭光,呼應藝術家曾寫道:「看油燈 想起幼年時 懷念的臺灣的山 臺灣的河川」。讓何德來終生牽掛的思懷也呈顯在他與夫人的共處,他和箏琴家木邑秀子因關東大地震相識,並於1931年結婚;妻子在1973年辭世之後,何德來頓失人生重心,作品〈背影〉描繪其妻生前所歷經的最後一個夏日,專精箏道的秀子面對庭院專心地彈奏,平淡而雋永的圖像背後寄寓著不盡的思念。
《月》
《黎明》
《日本》
除了具象的物事之外,何德來也擅於借景寓情,將晨昏雨露等萬物轉化為抽象化的抒情表徵,如1934年自臺灣歸來後,何德來夫婦定居於日本東京目黑區,住家的庭院對何德來而言好比一微型宇宙,是畫家靜觀天地萬物,探知其生成與運行之所在,更是他藝術構思的泉源之一。他常刻意採用單色系和極簡構圖,平塗純粹的色彩、線條來描繪日常意象。這種以環境為出發的創作視角,也可見於藝術家反覆出現的另一自然母題:「月夜」。從1962年〈黎明〉、1963年的〈明月〉與〈月明〉,皆以月形襯比天空及海面的遼闊,並運用色彩或墨色的漸變勾勒出雲影變幻的天色——誠如藝術家所言:「日月星辰即跨越今古時空所共有的宇宙關照」,可見他將景致抽象化為詩意般的個人心象風景。
本展透過何德來游移的生命歷程,敘說藝術家從異鄉孤寂的感懷,轉為對於內在心境的開闊及省悟,相應其在1974年出版的類自傳詩集《私の道》(吾之道,或譯我的路)之結尾:「今日終了 毫不後悔 明天的日子 也要繼續走下去 吾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