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mbers Only
加入會員後,點選Members Only即能閱讀更多完整文章及獨家內容。
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互動在雨格的作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神經網路,這些元素都能學習、調整和進化。雨格表示:「通常我們會把展覽視為一個結束,是某種事物的結果。然而,展覽其實並不是一個過程的終點,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儀式——它是通往其他地方的起點。」他認為藝術不是簡單的展示,而是一種不斷演變的過程體驗。在他的作品和展覽中,這不僅是藝術的展現,更是促進觀眾思考和參與的過程。
本次在文心接續威尼斯海關現代美術館展出作品《Camata》,此部錄像拍攝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中的一具骷髏,通過機器學習介入控制,即時自導並剪輯影像。另一件作品金黃色的面具《Idiom》,則透過感測器偵測人類無法察覺的特定特徵,並將這些信息轉化為特定的音素和句法,以創造屬於它自己的語言。展覽還回顧了早期作品《Crystal Cave》與《À Rebours》,在現實與超現實交織的洞穴、無生命的毛皮大衣與重生的形態中,反思人類和其他實體的傳統界限,以及真實與虛構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雨格於1962年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作品跨越多種媒介,包括電影、限地製作、雕塑和環境。他的作品被視為推想式的虛構故事,常常呈現為各種智慧形式之間的連續性,包括生物技術和有形的惰性物質,這些形式能夠學習、改變和進化。他在威尼斯海關現代美術館、倫敦蛇形藝廊、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和倫敦泰特美術館等國際藝術機構舉辦個展。雨格曾獲得多個獎項和榮譽,包括2002年和2017年的Hugo Boss獎和納什爾雕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