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mbers Only
加入會員後,點選Members Only即能閱讀更多完整文章及獨家內容。
〈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
〈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的策劃呼應第18屆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提出對「未來」的見解,認為21世紀的未來可能需要我們踏上迂迴的道路,留意並重新拼湊你我生活周遭因時代進步而遺忘的事物。策展團隊重新回到臺灣的山海之間,從「真實的日常」尋找面對未來的養分,透過在臺灣不同高度與緯度的農業地景調查,目的在讓建成地景與真實土地之間對話,重新向鄉村學習。
臺灣位處於亞熱帶與熱帶,而超過3000公尺的高峰多達260餘座,氣候型態因此囊括寒帶高地到熱帶低地,從海岸的前緣到最高峰的玉山頂峰,短短100餘公里卻可以察覺地球規模中10,000公里的14種氣候風貌。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中,策展團隊以「剖面」的視角聚焦臺灣不同海拔的農業地景,發現其中存在的「改裝」性格,認為可從臺灣剖面尋找線索,提煉出臺灣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方法。
策展人曾瑋表示,本次展場設計使觀者進入展場時首先看見長約15公尺的展示長桌,藉此延伸整合不同的地景作品,長桌以水平面與普里奇歐尼宮空間整合為一,桌底採用臺灣農業常見的溫室黑網包覆,網目中透出的光線帶出奇幻的漂浮感受,讓長桌宛如航空母艦般承載著來自島嶼各地的農業地景,呼應著威尼斯以人工浮道撐起一座城市的建築特色。展示區域最末為一扇面向海面的窗戶,對應展覽中不斷提及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在與東海大學音樂系的合作下,展場播放著採集自臺灣環境的新編聲響,打開觀眾感官,感受臺灣地景時空的流動。
在策展方式上,本屆策展團隊從學院出發,採取「教學聯盟(Teaching Alliance)」的共同參與模式,除了與建築教育現場緊密結合,規劃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師生共同完成展覽的重要作品,同時也邀請臺灣知名建築學院,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中原大學的建築學系參與,擴大此次展覽實驗與行動的動能,所完成的作品將一同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