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mbers Only
加入會員後,點選Members Only即能閱讀更多完整文章及獨家內容。
▸ 一樓
八德路連排屋
在台灣的建築文化中,時常低估現有老舊建築的文化背景和價值,unprofessional.studio 提出人們普遍認為拆除舊建築、重建新屋在各方面較有保障這一想法,於是建築團隊挑戰了這個觀念,將坐落於台北市八德路狹窄街道上一案,透過改造翻新與這座城市的現有型態發生更多互動的可能性。基於這個前提,建築師結合當代的設計構思,將這棟兩層樓的連排房屋,規劃改建為兩個獨立的居住單元,一方面能彈性因應家庭成員增減的使用調整,其次也大幅降低拆除舊建築而產生大量的廢棄物。
這種連棟兩層樓的住宅,在台灣 1960 年代中,是十分常見的建築類型,這些地段在當年因著生活機能和交通建設發展不全處於城市外圍。然而,這些傳統建築形式,隨經濟成長、城市發展、產業升級等相關議題,歷經多次的翻整、擴建,甚至都更成一棟又一棟的高層建築成為黃金地段,與如今車水馬龍、高密度的繁華景象形成強烈對比,也為台北勾畫成獨特且多樣性的城市景觀。
從 unprofessional.studio 設計的平面中可以看見,巧善運用幾何形體作為隔間的牆面,重新定義兩個樓層的場域機能。底層利用兩個三角形區分各空間,第二層牆面則以兩個半圓形結構,分別界定了臥室、浴室等私人空間,其餘開放的區域串聯成日常生活、用餐和烹飪等功能,如此開放布局使空氣從前院穿越內部至後院自由地流通,從而減少對空調的依賴 ; 同時分別在各層的前、後兩端,以大面玻璃窗引入戶外的自然陽光,使光線在內部得到蔓延,讓住戶在室內便可感受天氣和光線的多變。
團隊凸顯既有建築與新元件的和諧融合,引用原始結構和幾何曲線,帶出不同比例與時間推移的豐富層次 ; 材料的選擇也以相似思路,使用既經濟、樸質的建材,例如:底層牆體預製空心混凝土磚的製成,及作為第二層輕質彎曲膠合板的半圓形隔牆等實際體現。unprofessional.studio 為了保持整體色調的一致,內部牆面使用石灰水泥漿,使磚牆和其他材質的結合依然清晰可見,在這項目中,不僅體現對老舊建築的尊重,更是一篇關於城市變遷、新舊融合的紀載,為台北這座城市標示了這時代獨有的視覺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