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mbers Only
加入會員後,點選Members Only即能閱讀更多完整文章及獨家內容。
物哀
能夠感知「物哀」的心,即「知物之心」,正是人獨一無二的本能。物哀,便是因理解人心,觸景而生情,將此種感動呈現出來,使人能感同身受。
作為業主與未婚妻的家,也是新生命加入未來生活的起點。長屋的格局從採光出發,透過單側兩扇清透且帶柔霧質地的橫移門,將自然光線以兩種明亮的色溫引入客餐廳區域,以多變的光影交錯為業主喜愛的老件家具微添氛圍。
設計師將全室以礦物塗料延續著整體環境的營造,那未經修飾的不平整紋理,回應著真實不造作的訴求,核心領域順勢以低調平穩的質感搭配序列格柵,將主臥牆體及餐廳空間輕柔地區分界線 ; 介於書房與次臥的垂直範圍成為取代電視牆面的功能。而書房內的坐榻,形塑了晉代文人雅士下棋、談天,一處以湯會友、暢談的空間,坐臥彈性還能因應需求切換作為臨時的客臥。
從貼近身體與日常使用的角度出發,工法上的細節也保持細膩,實木角材與集成材恰如其分的應用,斷、捨、離多餘的框體,細微地將滑門把手整合進門片的框架,和專注呈現玻璃門片的透。設計師在浴廁配置中,也捨棄使用現代化的工業製品,而是親自整合木作、灌漿、精心調整洩水,在「用最少的表現做處理就好」的堅持下,回到生活本質、空間在物質性以外,能賦予人的精神關照。
過程也協助業主一起了解自身的使用習慣,找到適切的生活態度,很多時候並非真正缺乏收納空間,而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收納模式跟條件。點到為止的堅持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妥善、細膩地梳理需求後,精準的設計往往能定義最大的可能,在生活的節點上給予恰到好處的協助。
設計師與業主共同相信極簡的規畫能夠應接未來生活的各種可能。物哀是設計師最後對空間的定義,來自於過程中與業主共同探索出的理解。從業主自身喜歡的風格、生活的態度為起點,發自內心的對懷舊事物的嚮往、對於褪色調的喜愛,逐漸梳理與探索美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