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mbers Only
Please join as a member and click "Members Only" to read more complete articles and exclusive content.
Please join as a member and click "Members Only" to read more complete articles and exclusive content.
M . 公寓 – 永續生活新「寓」言
在台中市的經貿路與敦化路口,四個裝置依循環狀動線展開,在相同的框架下發展出各自不同的個性。這是建築人對於城市發展的盼望,也透露著對於口號式理念的小小反叛,在矛盾、溝通、彼此妥協裡投注精神深扎的設計,堪稱城市發展中的一小塊縮影。(以下的對談以創作者姓氏做簡稱)
Q:這場策展的緣由為何?
邱:起源來自2022年底一場校內展覽——「智能種子屋建置計畫」的媒體曝光,過程中發展出很多智慧化的模組,思考人和環境如何共生共處。總太地產注意到了這個消息,這樣的理念與台中水湳特區的精神相契合,政府期望以此地作為智慧低碳的創新基地,而總太規劃的ASIA1水湳永續中心與之相呼應,甫完工的接待中心旁邊有一塊800坪的戶外空間,希望找出合適的方式讓永續的精神能從室內延伸至戶外,而促成了這次合作。
Q:請分享「M . 公寓 – 永續生活新「寓」言的主題與理念
邱:水湳特區未來會是居住密度很高的區域,卻沒有一個被Demo的生活模式,透過這個策展傳達,永續不僅是數據面的節能減碳技術,而是與環境共生的生活模式與價值。
生活的失衡是與自然脈動脫節,與土地和諧共處,生活就會與自然有連結關係,我們思考如何回到自然的時間感和節奏感,因此以「時間」作為主軸。從材料著手,材料是物質,有其時間性,自然構築的方式下可以放多久,材料與自然連結的反應為何,我們從材料和非材料去談共生和諧的關係。
歷經幾次改版後決定以圓的路徑去表現循環關係,也能看作是一個可快可慢的時鐘,並且希望隨四季種植不同農作,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漂浮於自然之上的圓。除了能從作物去感受節氣,也藉由裝置讓每段路徑產生不同的時間感。最靠近馬路的裝置為符合都市節奏的「心境譯站」,接著為「構築自然」、「慢流憶室」,最後是速度最慢、心也靜下來的「感知的倉」,彼此的關係由圓串連起來,在規定的格式——「Cube」裡去做發揮。
Q:為什麼使用Cube的形式做呈現?
邱:Cube是很幾何、很現代主義的,在建築中是最基本的核心形象,代表建築原型中方的空間。我們讓它一開始的形象像是一棟房子但又不是,既是雕塑也是一個空間,以空間作為中介去感知自然環境和人的變化關係,給予各組不同的詮釋方式。沒有規定入口方向,但大家都很敏銳地覺得要有一個路徑連結的方式,有的外放、有的內斂。
Q:請談談各自的創作。
謝:「心境譯站」的時間性是最短最即時的,人們在裡面操作很快就能得到回應,互動性很強。我以前研究的是環境和空間,或是附近的活動,這會對人產生什麼影響,比方說聲音和心臟的關係很直接,像是在城市中,聲音分貝數大的時候心跳會加速,反之,到一個公園空間心跳則會慢很多,這也和我們的情緒相關,可以反映人對一個空間的好惡。心境譯站是一個打卡空間,非回顧式的打卡,人們在體驗此環境後進到這個裝置中輸入當下的想法,以及情緒的hash tag,經計算後會跑出屬於你的情緒光演藝,而當天大家的情緒顏色會融合在一起做展演,是一種集體的共創。
裝置內運用了紗網,至個材料可以去捕捉當時的環境資訊,有趣的是,放置一段時間後會發現,當天氣熱時蚊子特別多,紗網也隨時間由白轉灰,可是突然來了一場大雨,竟然又被清乾淨了。雖然這是一個很即時性的狀態反映,卻也透過觀察發現長時間的痕跡。
陳:「構築自然」是從國產材規格材來發展設計(規格材是在製材廠預先製材好的材料),這次開發了特殊的接頭,可以利用單元堆疊出4.8m跨距的拱形空間,因為縮小單一桿件的尺寸,在運輸和組裝都變的較為方便,基地如果放大甚至有機會做到近10m的跨距。之後會在此處舉辦木構工作營,帶著國中小學生一起來組裝,讓他們知道自己就可以搬得動這些木構單元,就能組構成有力量的構造物。在現今專業分工底下,空間和人的關係越來越遠,若能回到自然材料應該也可以低秏能的實踐永續建築,而且是符合現代需求的空間。
游:對我來說,「慢流憶室」是過去嘗試堆疊材料的第三部曲,是一直在關心的面向。我們討論既有建築物如何整修與改建,這會是現代都市空間很大比例的一種建築型態,舊的生活痕跡持續在整修中消失是很可惜的,當我們去看這些舊木料,它其實原本是某個構造物的一部分,讓使用過的狀態變成一種質感,那可以是一種空間體驗。城市裡有很大比例沒被完全回收的打石廢料、磚,長期被堆置於某個地方,而永續其實有一種觀念是在地回收利用,所以我們想辦法讓廢棄物變成漂亮的東西,用某種整理方式讓他堆疊起來產生美感。
回到時間性的概念,透過裝置上的噴霧和雨水滴下來,讓人可以靜下心來感受這是個慢長過程,與人圍著火、煙從煙囪排氣出去的集會空間相反,我們反過來把自然的東西收集到裡面,並且會回歸土裡,形成有趣的對比。並且模糊裝置內外邊界,讓人反過來由內往外看,從細縫去看地景、天空,頂部不銹鋼材料有鏡面效果,最大程度反映周遭環境。
廖:因我本身也學茶,這個2.7×2.7×2.7米的格式設定,直覺反應就是「四疊半榻榻米大小的空間」。「感官的倉」主要運用夯土和杉木材料,使用鋼構的目的是在既定的茶室概念的框架裡找突破,所以讓鋼柱落地的位置不在四角,使其閱讀起來像是飄浮於夯土之上。漂浮的做法同時創造從茶室往外觀看的方式,透過這構築形式去閱讀人與地景、環境、都市的關係。
過程中特別請在法國有製作夯土經驗的林建築師跟幾位學弟,帶著系上幾位學生一同協助基座的施做;儘管用混凝土製作基座最快,用夯土一層一層夯反而需要更多的時間,當中產生更多的不可預測性,也造就了美麗的立面紋理。現在這個裝置完成已經一段時間,持續一陣子的下雨使夯土邊角開始有些崩壞,基座裡的石頭露出了更多,自然的杉木也隨時間的變化逐漸顏色,那是我們期待的質感的轉變。製作完成後的紋理呈現出操作的時間感,完成後則是順應著氣候與環境的時間變化疊加,這些因素同時發生在這個裝置上,讓人在其中感受到相對應的寧靜。
Q:人們在裝置裡會做什麼事,或者獲得什麼反饋?
謝:心境譯站的光變化其實很豐富,我曾經帶學生去,有人說這裡少了音樂,拿著自己的手機開始播放音樂,好幾個同學就開始跳舞,那是他們感受這個裝置而做的反應。
陳:有朋友來參觀後覺得這個 prototype可以發展成別的案子,可能利用竹構做結合,會做到21米的跨距,雛形與這個構築自然類似,等於是換一個材料來做這件事,還在發展中;另一個計畫是為偏鄉小學做牛棚,一個棒球空間。這個架構可以透過不斷演化,應用於不同的情況。
游:我的可能是賞鳥的地方(笑)。完成後無法預期的是變成鳥巢,因為周圍是麥田,許多鳥在那邊覓食,遺留下了很多鳥的排泄物,留下了新居民的痕跡(笑),但下大雨後又重新被洗刷過。
廖:邀請朋友們進去喝茶(笑)。「感官的倉」還是要實際回到身體的覺受,這空間創造了安靜地場域,提供一個內在身心感受與對外在環境知覺連結的機會。
Q:這個展覽如何與近年快速變化的台中做連結?
邱:近年台中的快速變化都是由發展的角度去看,但難免地要盡其利,當然有時候利用一塊土地的方式快過人和環境的真實速度感,中間可能會產生緊張,無法靜下心來。開發這件事本身沒有不對,過程中能去支持更多社群,能更有效率,而如何從中找到更好的連結與共處方式就非常重要。不需要刻意跑到鄉間去生活,在都市裡是否能感受到自然脈動,這比較關鍵,我們期望能從這個角度去提醒大家。